★粟裕诗歌揽胜(一)
过清浪滩①(五言两首)
1924年1月赴常德船上
一
好个清浪滩,
浊浪三丈三;
船在浪里走,
如过鬼门关。
(见《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285页)
二
两岸山如壁,
河中石若刀;
飞鸟追舟楫,
转瞬见常桃。
注释①清浪滩:沅陵境内沅江一险滩。少年粟裕不满足会同现状,沿沅江下常德,激流归大海。这首诗定格在“好”上。好是惊奇,好是亲临其境,好是对比反衬出清浪滩的险和伟大。2002年12月22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邓敏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侗族文学(征求意见稿)中写道:侗族现代文人文学萌动于20世纪初期。北伐名将王天培(1888~1927,贵州天柱县人)临终留下的《革命格言》、《宁归歌》、《遗书》和粟裕大将(1907~1984,湖南会同县人)早年创作的五言诗《过清浪滩》(1924)、四言诗《闷心斋》(1926)等作品可以说是侗族现代文学的先声。
★粟裕诗歌揽胜(二)
闷心斋(四言)
1926年夏会同家中
镇日读经,
何堪国事?
终朝面壁,
愧作须眉!
(见《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283页)
★粟裕诗歌揽胜(三)
宣传新四军
1938年4月安徽歙县
自古来,
出门遇了兵,
有理说不清;
如今是遇了新四军,
亲如一家人,
无理也可说分明。
(见侗枫《粟裕大将军》145页)
★粟裕诗歌揽胜(四)
韦岗初胜(五言)
1938年6月17日江苏韦岗
新编第四军①,
先遣出江南;
韦岗②斩土井③,
处女奏凯还。
(见《粟裕传》195—196页文字及照片)
注释①:新四军是由共产党留在南方8个省14块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来的。1937年10月12日组建,叶挺任军长,项英、陈毅分任新四军分会正副主席。下设四个支队。粟裕时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
②:韦岗位于江苏镇江附近西南15公里。
③:土井,日军少佐,在韦岗战役中被粟裕击毙。
★粟裕诗歌揽胜(五)
题陈虹
1939年初
小小英雄志气刚,
腰间皮带挂手枪。
歌喉婉转声洪亮,
沉着应战不慌忙。
(原载〈〈岁月回眸〉〉,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粟裕诗歌揽胜(六)
为官陡门①战斗胜利题诗
1939年1月21日安徽芜湖
新四军,胆气豪,
不畏艰苦与疲劳,
七十里之遥,
雪夜奔袭芜湖郊。
伪军无处逃,
伤毙满沟,
活捉四十余,
步枪四五十条,
机枪三挺,
驳壳十余条,
还有大刀。
日伪军旗,
脚踏车、大衣与皮袍,
军用品,用箩挑。
汉奸远逃,
敌伪心愁,
广大人民兴高,
同声咒骂汉奸罪不可饶!
(见《粟裕传》204页照片)
注释①: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附近。时驻有伪军200余人,据点四周河沟交叉,易守难攻。
★粟裕诗歌揽胜(七)
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联)
炼成钢铁如保尔,
莫做浮草似罗亭。
1940年江南指挥部
注:原三野司令部机要科左金祥同志说: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将士均爱好学习,一日机要科借来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争相传阅学习。粟裕首长在该书扉页题词。
★粟裕诗歌揽胜(八)
苏浙①远眺
1945年9月
山发人深思,
海令人遐想。
朝霞鼓舞我迎战现实,
夕照启发我思索未来。
(见《粟裕传》第401页)
注释①:苏浙,江苏和浙江的简称。1945年2月5日苏浙军区在浙江长兴县温塘村成立,粟裕任军区司令员。苏浙是我国的富饶省分,抗战前是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是日伪统中心所在的腹心地区,沿海还是美、英盟军登陆的地域,十分重要。粟裕经过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实现了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粟裕在七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时毛主席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1945年9月1日,华中局成立了粟裕任书记的中共苏浙区委。
★粟裕诗歌揽胜(九)
六言·宣布本军主张
1947年9月豫皖苏军区
为了彻底灭蒋,本军大举南征。
此来宗旨所在,救我苦难人民。
反对美国侵略,争取民主生存。
废除中美条约,保存领土完整。
实行民主政治,打倒蒋党专政。
成立民主政府,人民自做主人。
肃清贪官污吏,打倒恶霸豪绅。
保护人生自由,特务一律肃清。
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田自耕。
取消苛捐杂税,不准拉夫抽丁。
没收官僚资本,开仓救济贫民。
保护工农商业,买卖一定公平。
保护民主教育,信仰自由认真。
实行民族平等,回汉一体相亲。
解放军行所至,纪律素重严明。
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遵行。
人民一针一线,本军不动毫分。
俘虏官兵不杀,优待条例分明。
如有违犯规条,准予扭送严惩。
人民快快起来,共除蒋贼祸根。
(见《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第33—35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粟裕诗歌揽胜(十)
老兵乐(一)
1964年北京
半世生涯戎马间,
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
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
歼敌何计百万千。
对镜不须叹白发,
白发犹能再挥鞭。
(原载《解放军报》1984年2月14日第三版)
★粟裕诗歌揽胜(十一)
老 兵 乐 (二)
一九七四年
半世生涯戎马间,
平生志气在元元。
得从战争学战争,
江淮河汉往复返。
同辈万千多作古,
幸存今日何所憾。
感时不必频对镜,
风光难得闲中看。
(原载《粟裕研究信息》第十三期)
粟裕诗歌揽胜(十二)
沁园春·淮海战役(遗作)
一九七七年
作战方针,
攻城打援,
首占开封。
又俘区寿年,
再创敌援;
战局过坳,
敌转防御。
兖济解放,
徐海动摇,
横扫江淮在今朝。
十月节,
我大军南挥,
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伯韬,
看徐双翁鳖哪里逃。
笑纬国东援,
损失徒劳;
双堆黄维,
称蒋嫡系。
覆灭于后,
杜氏将军,
倾巢突围也难逃。
时迫矣,
灭蒋家王朝,
就在今宵。
(楚青2000年7月13日晚自粟总手书抄录。)
原载吴跃军《苍松劲草——粟裕研究笔记》180页。
★粟裕诗歌揽胜(十三)
赠郑涛①任远洋轮船长
1978年5月北京
任你纵横三大洋,
重担全负汝肩上。
道途不比长征近,
远涉重洋很平常。
(见《将帅儿女谈将帅》173页)
注释①:郑涛,系寒生,粟裕次子,时任远洋轮船长。
★粟裕诗歌揽胜(十四)
新四军抗日先遣队挺进江南四十周年
1978年6月15日安徽泾县云岭
八省健儿群英会,
抗日旌旗向东挥。
敌后军民齐奋战,
日寇弃甲又丢盔。
★粟裕诗歌揽胜(十五)
黄 山
1978年6月18日重游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昔战场有感
耀武逞凶黄山麓,
红军背进志不辱。
三年转战闽和浙,
迎来抗战初愿宿。
★粟裕诗歌揽胜(十六)
题《 江海风云》
1978年9月北京
武装斗争廿余年,
转战频繁几万千。
英雄业绩烈士血,
可歌可泣壮诗篇。
吾辈不能忘过去,
创业艰辛忆先贤。
江海风云汇青史,
激励人民永向前。
(原载〈〈江海风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
★粟裕诗歌揽胜(十七)
西江浩荡映九天
——题赠肇庆地区
西江浩荡映九天,
北斗七星降凡间。
更喜人和兼地利,
长征路上着先鞭。
1979年11月3日于星湖波海楼
★粟裕诗歌揽胜(十八)
游西樵①
1979年11月13日
西樵景色堪夸,
路转峰回如画。
华盖②出白云③,
千尺珠帘④高挂。
当年欲避尘寰,
而今乐在人间。
亭阁映天湖⑤,
为四化装点江山。
注释:①西樵:位于广东省南海县。
②华盖:山名。
③白云:峰名。
④千尺珠帘:瀑布名。
⑤天湖:死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
(原载〈〈粟裕研究文萃〉〉第5辑)
★粟裕诗歌揽胜(十九)
竹竿山头望
——南昌起义五十二周年后重来潮州
1979年12月
南昌风雷震大地,
潮州七日红南粤,
碧血洒韩江,
激流汇井冈。
重来已过半世纪,
地覆天翻今非昔,
竹竿山头望,
无限好风光。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
颂涵碧楼(五言)
——南昌起义五十二周年后重来潮州
1979年12月
伟哉涵碧楼,
战局费运筹。
潮州七日红,
青史垂千秋。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一)
七律·抒怀
1979年北京
半世生涯戎马间,
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
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
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
乐将宏愿付青山。
(原载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二)
为浙江民兵斗争史题词
1980年6月北京
几度战局临转折,
数番入浙捣贼巢。
兵民并肩齐奋战,
鱼水相依情意牢。
山川草木溅碧血,
烈士忠魂冲云霄。
忆念当年堪回首,
喜看群英涌江潮。
(见沈新登字(94)第(04)号新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将邮票)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三)
颂黄桥决战①
——为黄桥决战四十周年而作
1980年9月北京
东进北上征寇雠②。
党内外,敌我友,矛盾重重交相纠。
纵横捭阖,进退弃取,着着运奇谋。
郭村首捷扼桥头,姜埝攻让操胜筹。
黄桥决战冲牛斗。
军政双收。
放眼华中,抗日展新猷。
(见《粟裕传》215页及《大江南北》2000年第9期)
注①:今年10月是黄桥决战60周年。1980年9月27日粟裕回忆录《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在南京《新华日报》发表。此诗是粟裕夫人楚青同志在粟裕遗留的文稿中,找到一首未发表过的粟裕同志为纪念黄桥决战40周年而作的诗。据南京粟裕研究委员会称这首诗简练地反映战区领导人根据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决策,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党内外、敌我友、军事与政治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成功地运用斗争策略,实施灵活机动的战役指挥,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开创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注②:雠(音chóu),同“仇”:指仇敌或仇恨。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四)
游杭州西湖
西湖风景甲天下,
遍地苍翠遍地花。
到处有情留客住,
究从此处抑从它?
(2000年7月13日楚青抄录自粟总手书之红色小本上)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五)
题山西中药厂(对联)
精益求精制良药,
兢兢业业为人民。
1980年3月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六)
题惠浴宇(对联)
写好自传万事足,
无官无忧一身轻。
(原载徐充、刘顺发编《慰英灵——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2002年版第137页楚青回忆录《送魂归》)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七)
参加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感
人生原来定无形,
进退荣辱应平常;
胸怀拳拳报国志,
哪管他人论短长。
(原载《今古传奇》2005年第6期,总第179期94页胡兆才著《粟裕第一大将的兵法谋略》,诗题为选注者加)